一、制定水稻产业目标
立足生态优势,把开发绿色大米作为“低碳农业”的调整方向,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整县实施40万亩绿色优质水稻产业全域覆盖。
二、打造绿色发展载体
成功创建绵阳市四星“三台县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绿色食品原料(粮油)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3.7万亩,完成农田连片整治5.3万亩,全力打造绿色发展载体,创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二、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示范展示区
以配方施肥、集中育秧为基础集成化肥农药双减技术、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主导,在交通便利、水源条件较好、水稻种植规模集中成片的新鲁镇、建平镇、金石镇、中新镇、古井镇等乡镇,分别建设水稻绿色低碳技术集成示范区各1个共500亩,集中示范“稻香杯”品种3-5个,辐射带动县域优质水稻推广。
三、建设绿色(低碳)水稻产业基地
以八洞、新鲁、金石等乡镇建设“三台县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集中连片推广种植绿色低碳水稻10万亩,“稻香杯”单一优质品种推广面达到5000亩以上,打造优质水稻生产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带。
四、拓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全面实施水稻低碳生产的“五良”关键性技术融合是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提升耕种收机械化水平
三台加大绿色、高效、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推广力度,突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省补基础上专门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机具购置补贴,重点开展集中育秧、机插秧、烘干等关键技术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向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高效转型发展,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和径流氮排放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成本,提高了农户使用机械育插秧作业的积极性,推进了育插秧机械化水平发展。
以高标农田建设项目为依托,统筹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作业道及农机提灌站建设,夯实水稻生产基础设备设施,拓展规模经营空间,集中产业区水稻适度规模化经营水平达到50%以上。水稻每亩减少化肥施用量10公斤,每年可减少化肥用量近4000千吨。
(二)、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全面贯彻“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推进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性诱、天敌昆虫、生物多样性及太阳能杀虫灯等非化学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无人机等高功效低碳施药器械,按照用药时间、施药配方、施药器械、作业标准、防效验收“五个统一”融合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县优质水稻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00%。
(三)、放大水稻生产综合效益
三台大力实施集约化育秧、耕地轮作、水稻绿色有机栽培等低碳技术方式,积极推广“水稻+”(鸭、鱼、鳅、蛙、蟹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强化水稻低碳生产关键技术指导以及水稻综合种养,扩大水稻产业价值,稻米品质不断提升。以川字号“台沃香”牌优质大米源源不断地走向南北市场。
(四)、发展优质水稻精深加工
打造以“台沃”龙头企业为主导、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通过订单收购实现优质优价,提升特色优质稻米产品研发、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构建优质水稻区域品牌。绿洲、台沃集团已着手建立年产绿色大米5万吨加工生产能力,“云谷优香”“台沃香”等多个产品获绿色认证。“台沃香”绿色大米被评为全省著名商标。
五、强化产业建设制度保障
一是落实专门推进班子、专业技术队伍、专项工作经费,将建设优质水稻产业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强化工作措施;二是出台促进全县优质稻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形成长效扶持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功能,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为建设绿色水稻产业创造良好条件和有力支撑。
秉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三台突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固碳减排,围绕水稻绿色低碳高质高效生产,从打造载体、拓宽路径、守护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水稻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走出一条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